在量子運算面前,共識是否為比特幣面臨的最大威脅?

比特幣鏈上分析服務 Checkonchain 的創始人兼首席分析師 James Check 在週一提出了一個關於比特幣量子威脅的關鍵觀點。 根據 Check 的說法,最大的挑戰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比特幣社群內部就如何處理較舊的、易受攻擊的地址達成共識。

Check 在 X 上發文表示,「我們不可能就凍結」未轉移至具備量子抗性的地址的比特幣 (BTC) 達成共識,理由是開發政治限制了社群的反應能力。 這意味著,隨著量子電腦攻擊變得可行,舊地址受到威脅,大量丟失的比特幣可能會湧入市場。

BitBo 數據顯示,32.4% 的比特幣在過去五年內未曾轉移,16.8% 超過 10 年,8.2% 在 7 到 10 年之間,5.4% 在 5 到 7 年之間。 這些資產有多少是真正丟失或無法訪問的,以及有多少被長期儲存,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Check 的帖子是針對加密貨幣市場研究公司 Delphi Digital 的研究主管 Ceteris Paribus 的評論做出的回應。 他認為,比特幣的量子威脅問題本質上不是技術性的,「使這個問題對 BTC 來說特別獨特的是,技術問題是次要的。」 他補充說,「具備量子抗性的比特幣是可行的,但它無法解決你如何處理舊幣的問題。」

早期密碼龐克 Adam Back 在四月下旬接受 Cointelegraph 採訪時表示,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引用了他的話,他建議社群必須在棄用舊的、易受攻擊的地址或允許這些資金被盜之間做出選擇。 Check 認為,社群應該「允許舊幣回到市場。」

僅適用於新地址的修復方案

使比特幣具備量子抗性的技術基礎已經就位,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NIST) 去年已經認可了多種後量子公鑰密碼學方案。 如果比特幣社群決定實施它們,那麼由於這些加密標準,具備量子抗性的比特幣地址已經觸手可及——而比特幣改進提案 360 解決了這個需求。

然而,比特幣對舊地址使用橢圓曲線數字簽名算法 (ECDSA) 簽名,對 Taproot 使用 Schnorr 簽名,這兩種簽名都容易受到量子電腦的攻擊。 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解決方案需要引入一種新的後量子簽名標準。 儘管如此,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即大量留在不具備量子抗性的地址中的丟失的比特幣會發生什麼情況。

在接受 Cointelegraph 的採訪時,Back 甚至暗示量子威脅可能會揭示比特幣的假名創建者是否還活著。 他推斷,量子運算可能會迫使中本聰轉移他們的比特幣,以避免被量子電腦竊取。 儘管如此,就在上週,他表示比特幣在至少二到四十年內不太可能面臨量子運算的重大威脅。

一些區塊鏈已經有了解決方案

專家們傾向於同意,不太可能為比特幣開發出一種向後兼容的修復方案,同時也能保護舊地址。 但其他一些區塊鏈的情況則不然。 在七月下旬,研究人員公佈了一種向後兼容的量子抗性修復方案,該方案不需要簽名切換。 不幸的是,這種新方法將適用於 Sui、Solana、Near、Cosmos 和其他網路,但不適用於 Ethereum 和比特幣。

該實現利用了這些網路使用的 Edwards 曲線數字簽名算法的特性。 該方案從種子確定性地導出私鑰,因此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零知識證明系統,允許某人證明他們持有該種子。 如果需要這樣的證明,那麼量子電腦偽造的簽名不足以駭入地址。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