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加密資產代持:稅務影響與法律風險分析

引言

周杰倫事件突顯了在台灣進行加密資產代持所涉及的複雜風險。2025年,這位台灣流行歌手公開指責一位魔術師朋友失聯,此前他委託該朋友一筆巨款(新台幣1億元,約合人民幣2300萬元)購買和管理比特幣。儘管周杰倫的動機可能是基於信任,而非逃稅,但此案引發了關於在台灣代表他人持有加密資產的稅務和監管問題。

加密資產代持是一種常見的做法,但由於涉及多方以及潛在的多重稅務責任,因此存在重大風險。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台灣的加密貨幣稅收政策,重點關注代持安排所涉及的風險,並為投資者提供寶貴的見解。

台灣加密稅務與監管政策概述

台灣加密資產稅務概況

雖然台灣的加密資產稅務框架仍在發展中,但一些關鍵方面已明確。台灣將加密資產定義為虛擬商品,而非法定貨幣,並區分具有證券屬性的加密資產和普通加密資產。

在缺乏明確的加密貨幣稅法的情況下,台灣依賴現有的稅法。與美國或德國不同,加密貨幣收益需繳納所得稅,而非資本利得稅,這與印度和日本的做法相似。

台灣加密資產監管概述

台灣的加密貨幣監管正在迅速發展。自2021年以來,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和台灣金融監管機構發布了一系列指導方針,表明政策正從無監管轉向有限監管。
  • 2021年,金管會將反洗錢(AML)法擴展至加密貨幣平台,強制執行交易監控和報告要求。
  • 2022年,台灣金融主管機關宣布加強對高淨值人士加密資產交易的審查,旨在打擊逃稅行為。
  • 2023年9月,金管會發布「虛擬資產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VASP)指導原則」,以指導營運合規。
  • 2024-2025年,金管會和台灣金融監管機構大幅增加了加密貨幣稅務法規的研究和開發。
  • 預計「虛擬資產服務法」將於2025年6月提交立法院,目前立法正在進行中。
  • 2025年1月13日,台灣金融主管機關向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提交了一份書面報告,概述了台灣加密貨幣的稅務框架。
  • 7月,立法院法制局發布了一份特別報告,建議制定針對加密貨幣的具體稅法,強調需要更明確的法規和執法。

這些發展表明了一種趨向於監管和標準化的趨勢,旨在為本地加密貨幣行業提供一個更公平、更透明的市場環境。

台灣加密資產代持的稅務與監管風險

周杰倫的案例揭示了加密資產在傳統稅法下面臨的挑戰。代持安排可能引發多重稅收,包括所得稅和贈與稅,此外還存在稅務機關審查的風險。隨著金管會推動「虛擬資產服務法」,加密資產交易透明度的提高將對傳統的代持安排構成挑戰。

涉及的稅種和法律依據

綜合所得稅

根據台灣金融主管機關的報告,非證券加密貨幣交易產生的利潤被歸類為財產交易所得。這項稅收適用於出售比特幣產生的任何利潤。綜合所得稅的計算公式如下:應稅所得 = 總銷售收入 - 原始成本 - 必要支出。對於巨額利潤,可能適用40%的最高稅率。

贈與稅

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存在「委託投資」關係,資金的轉移可能會被解釋為「無償贈與」。稅務機關保留根據經濟事實推定這一點的權利。贈與稅適用10%至20%的累進稅率,最高稅率適用於超過新台幣5000萬元的資產。贈與稅的計算公式如下:應納稅額 = (贈與總額 - 免稅額 - 扣除額) × 20%。

代持的稅務與法律風險

隨著台灣轉向針對加密貨幣的專門稅法,投資者必須隨時了解情況。金管會推動的「虛擬資產服務法」正在建立一個平台註冊系統並加強報告機制,使稅務機關更容易訪問交易數據。投資者應密切關注金管會和台灣金融監管機構的公告,以便相應地調整其策略。

此外,加密資產代持安排可能導致額外的稅務責任和潛在的資產損失。根據台灣的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收取收入的人有責任繳納稅款。如果無法證明代持關係,稅務機關可能會對代持人徵稅,導致委託人的資產損失。

為了降低風險,投資者應申報加密資產收益,保留詳細的交易記錄,並實施書面協議,明確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和稅務責任。

結論

周杰倫的案例說明了台灣加密資產代持安排中存在的固有風險。儘管加密貨幣具有去中心化和匿名性,但納稅合規的責任仍然牢牢地掌握在每位投資者手中。透過隨時了解情況並採取積極主動的措施,投資者可以應對台灣加密貨幣稅法的複雜性,並保護他們的投資。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