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領域的快速致富現象

在新創企業界,我們習慣聽到創辦人經過多年辛勤工作,最終在首次公開募股或被收購後成為百萬富翁的故事。但在加密貨幣領域,致富之路可能會短得多。

二級市場交易的顯著案例

以Bam Azizi為例,他在2020年創立了加密支付公司Mesh。在今年完成8200萬美元的B輪融資後,至少有2000萬美元透過「二級市場交易」直接進入了Azizi的口袋。

二級市場交易意味著投資者從創辦人或早期參與者手中購買股份。這意味著融資金額的很大一部分可能實際上並未進入公司的帳戶。然而,對於創辦人來說,這為他們提供了早期的財務自由。

更多範例與風險評估

Azizi並非個案。自去年以來,加密貨幣牛市見證了比特幣價值從45,000美元飆升至125,000美元,創造了無數財富。2024年中,加密貨幣社交媒體平台Farcaster在A輪融資中籌集了1.5億美元,其中至少1500萬美元用於購買創辦人Dan Romero持有的股份。

Omer Goldberg也從中受益,他的安全公司Chaos Labs在今年的5500萬美元A輪融資中獲得了1500萬美元。雖然該公司已成為區塊鏈安全領域的重要聲音,但它對這筆交易保持沉默。

創業投資公司為何同意?

根據內部人士透露,在當前火熱的加密貨幣市場和熱門的人工智慧賽道中,二級市場交易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主要的創業投資公司,如Paradigm和Andreessen Horowitz,經常同意購買創辦人的股份以確保領先地位。

從過去吸取教訓

資深的加密貨幣觀察家可能對這種情況並不陌生。在2016年的ICO熱潮中,無數項目透過發行代幣輕鬆籌集了數億美元。公司試圖使用「治理代幣」對創辦人施加約束,但一位創業投資家坦言:「他們稱之為治理代幣,但實際上什麼都管不了。」

正確的激勵措施

為什麼創業投資公司不堅持更傳統的激勵模式——允許創辦人在B輪或C輪融資中滿足基本的財務需求,但他們必須等到公司真正成功才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資深交易律師Derek Colla指出,加密貨幣公司大多是「輕資產」,不需要像晶片產業那樣的大量資本投資,因此這些資金自然流向了創辦人。

Colla總結說:「偉大的創辦人永遠不想在二級市場上出售。」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泡沫的產業中,也許值得思考:什麼樣的激勵措施才能真正創造偉大的公司?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