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liquid 的 HYPE 困境: 以太坊擴容挑戰的回聲

文章要點:

  • 分析 Hyperliquid 在平衡其 HYPE 代幣和 HyperEVM 生態系統方面面臨的挑戰。
  • 從以太坊在擴容和去中心化方面的歷程中汲取教訓。
  • 檢視主要代幣與生態系統項目之間的關係,及其對區塊鏈未來的影響。

Hyperliquid 作為一個新興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在努力維持其原生 HYPE 代幣和 HyperEVM 生態系統之間的微妙平衡時,面臨著成長的煩惱。 雖然 Hyperliquid 擁有 HIP-3 成長模式、傳聞中的 BLP(借貸協議)以及質押 100 萬枚 HYPE 作為對齊報價資產等成功案例,但裂縫也開始顯現。

其中一個裂痕是 HyperEVM 與 HYPE 的暫時對齊。 在正常狀態下,HyperEVM 生態系統會消耗 HYPE,反過來支持 HyperEVM 生態系統的發展。 然而,在目前狀態下,Hyperliquid 基金會的重點仍然是在 HyperCore 現貨、期貨和 HIP-3 市場中利用 HYPE,將 HyperEVM 發展降為次要優先事項。

早前,第三方提出的 HIP-5 提案試圖分配一部分 HYPE 的回購基金來支持生態系統項目代幣,但遭到了社區的廣泛拒絕和質疑。 這突顯了一個嚴酷的現實:目前的 HYPE 價格完全由 HyperCore 市場回購支持,沒有剩餘資金來支持 HyperEVM 生態系統。

以太坊的教訓:擴容的成功與失敗

以太坊轉向 Rollup 的 (不) 成功擴容並未滿足 ETH。 一條鏈的發展涉及三個主要實體:主要代幣 (BTC/ETH/HYPE)、基金會 (DAO、精神領袖、公司) 和生態系統項目。 主要代幣與生態系統項目之間的互動關係決定了鏈的未來。

最健康的場景涉及雙向互動,生態系統需要主要代幣,而主要代幣賦能生態系統項目。 Solana 目前在這方面表現出色。 相反,存在一種模型,主要代幣單方面賦能生態系統,但在主要代幣的 TGE (代幣生成事件) 之後,每個人都分散了,就像 Monad 或 Story 一樣。 還有一些模型,主要代幣從生態系統項目中吸血,導致一種合作競爭關係。

以太坊及其 DeFi 項目和 L2 之間不斷演變的關係是最直接的,反映了 HyperEVM 的現狀及其未來突破的潛力。 根據 1kx 的研究,排名前 20 的 DeFi 協議約佔鏈上收入來源的 70%,但它們的估值遠低於底層公共鏈。 肥協議理論仍然佔據主導地位,人們更信任以太坊上的 Uniswap 和穩定幣,而不是 Hyperliquid 和 USDe 本身。

除此之外,Vitalik 長期以來「討厭」 DeFi,但又離不開它,最終構建了一個低風險的 DeFi 理論。 許多 DeFi 協議試圖建立自己的入口網站,從 dYdX V4 到 MakerDAO 的 2023 Endgame 計劃,使用的技術從 Cosmos 到 Solana 不等。 接著是 Vitalik 公開出售 MKR。 除了主要代幣與生態系統之間的互動之外,人們常常低估了公共鏈的「官方」認可,尤其是精神領袖的作用。

Hyperliquid:岔路口

Hyperliquid 面臨著以太坊式的困境:如何管理其主要代幣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 Hyperliquid 能否成功建立一個蓬勃發展的去中心化生態系統來支持 HYPE,還是會退化為僅僅是一個永續 DEX? 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