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點

  • K型美國經濟:兩個分道揚鑣的世界
  • 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失敗
  • 有缺陷的資本市場結構
  • 流動性的政治代價
  • 比特幣作為社會洩壓閥
  • 未來展望:惡性循環的政策

美國經濟面臨一個嚴峻的悖論:金融資產持續繁榮,而實體經濟卻在緩慢增長中掙扎。ISM製造業指數已連續18個月以上處於收縮狀態,是二戰以來最長的一次。然而,股市持續上漲,其動力來自於科技壟斷企業和金融業利潤的不斷集中。這種現象是資產負債表膨脹的直接結果,貨幣流動性不斷流向金融資產,而工資、信貸和小企業活動則停滯不前。

其結果是K型經濟,不同的經濟部門朝著截然相反的方向發展。K的上半部分代表資本市場、資產持有者、科技產業和大型企業,它們的利潤、股價和財富都在飆升。下半部分代表勞工階級、小企業和藍領產業,他們面臨停滯或衰退。簡而言之,增長與痛苦並存。

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失敗

貨幣政策已失去傳導至實體經濟的能力。當聯準會降息時,它會推高股票和債券價格,但不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或提高工資水準。量化寬鬆政策使大型企業更容易獲得貸款,而不是幫助中小企業發展。財政政策也走到了盡頭,美國政府目前近四分之一的收入被用於支付國債利息。這讓決策者陷入兩難。如果他們收緊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資本市場將陷入衰退。如果他們放鬆政策以支持增長,價格將再次上漲。整個經濟體系已經變得自給自足,減少債務或資產負債表將不可避免地影響維持經濟穩定的核心資產。

扭曲的資本市場結構

被動基金流動和高頻套利已將公開市場轉變為一個封閉迴路的流動性機器。基本面因素的重要性正在讓位於倉位配置和波動機制。散戶投資者實際上正在扮演量化對沖基金的對手方。這解釋了為什麼防禦性板塊正在被拋棄,而科技股的估值倍數卻在不斷增加,因為當前的市場結構獎勵量化策略,而不是價值投資。我們設計了一個最大化價格發現效率的市場,但卻損害了資本效率。公開市場已經演變成自我循環的流動性機器。資金通過被動指數基金、ETF和算法交易自動流動,無論基本面如何,都會產生持續的買盤。價格波動取決於資金流動,而不是價值。高頻交易和量化對沖基金主導著每日交易量,而散戶投資者實際上是這些交易的對手方。股票的漲跌取決於倉位配置和波動機制。這就是為什麼科技板塊持續上漲,而防禦性板塊表現不佳。

流動性的政治代價

在本輪週期中,財富創造集中在頂端。最富有的10%人口擁有超過90%的金融資產,因此當市場上漲時,不平等現象就會加劇。推高資產價格的政策正在侵蝕其他所有人的購買力。如果實際工資沒有上漲,住房成本很高,選民最終會要求通過財富再分配或政治變革來改變。這兩種途徑都會增加財政壓力,並加劇通貨膨脹。對於決策者來說,動機很明確:維持流動性,刺激市場反彈,並稱之為復甦。表面功夫已經取代了徹底的改革。在下次美國大選之前,經濟將是脆弱的,但圖表看起來會很棒。

比特幣作為社會洩壓閥

加密貨幣是允許個人獨立於銀行和政府儲存和轉移資產的少數工具之一。傳統市場已經變成了一個封閉系統:在允許公眾進入之前,大型資本已經通過私人交易獲得了大部分利潤。對於年輕一代來說,比特幣是一種參與方式,而不是一種投機工具:當整個系統都充滿了幕後交易時,這就成了他們留在牌桌上的唯一途徑。儘管許多散戶投資者因估值過高的代幣發行和風險投資出售而遭受了重大損失,但核心需求仍然強勁:人們仍然渴望一個開放、公平和可自我控制的金融體系。

未來展望

美國經濟似乎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收緊政策將引發衰退,這將引發恐慌,然後釋放大量流動性,這將加劇通貨膨脹。隨著2026年經濟增長數據惡化和財政赤字增加,美國可能會啟動新一輪的寬鬆政策。股市將出現短期反彈,但除非資本從金融資產轉向生產性投資,否則很難真正改善實體經濟的基本面。我們現在正在目睹金融化經濟晚期的症狀:流動性是GDP的工具,市場成為政策的工具,比特幣成為社會洩壓閥。只要這個系統繼續將債務週期注入資產通貨膨脹,我們就不會得到真正的復甦,而只會得到名義數字上升所粉飾的緩慢停滯。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

最新新聞

星期二, 11 十一月 2025

Indices

交易所風控策略與操縱預防:深入解析

星期二, 11 十一月 2025

Indices

美國政府停擺落幕,比特幣反彈:市場分析

shutterstock_2165948451.jpg

星期二, 11 十一月 2025

Indices

美國政府停擺的後果:關鍵經濟數據延遲發布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