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點

  • 量化寬鬆(QE)對金融市場的影響。
  • 聯準會“在霧中駕駛”的方法及其對經濟的影響。
  • 市場中流動性“飢餓遊戲”的動態。
  • 由人工智慧驅動的資本支出轉變以及相關風險。
  • 對機構信任的侵蝕及其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導論

全球經濟的清晰時代已經結束。 鮑威爾用“在霧中駕駛”來比喻,這不再僅僅是對聯準會運營的描述,而是一種全球性的現實。 政策制定者、企業和投資者都在不確定的狀態中航行,依靠流動性反身性和短期激勵措施來駕馭現狀。 新的政策制度具有三個關鍵特徵:能見度有限、信心脆弱以及流動性驅動的扭曲。

聯準會的“鷹派降息”

聯準會降息25個基點作為“風險管理”措施,將範圍降至3.75%–4.00%,這更像是一種“保險”舉措。 這一行動表明了聯準會的猶豫。 在相互矛盾的觀點中,鮑威爾向市場發出了明確的信息:“放慢腳步——能見度已經消失。” 由於政府關閉導致的數據缺口,聯準會基本上是在“盲目”做出決定。 鮑威爾向交易員暗示得很清楚:12月是否升息尚無定論。 降息預期迅速消退,短期利率曲線趨平,反映出對數據依賴性的謹慎態度。

2025年:流動性“飢餓遊戲”

各國央行反覆干預已使投機活動制度化。 今天,驅動資產表現的不是生產力,而是流動性本身。 隨著實體經濟中的信貸減弱,這種結構導致估值膨脹。 討論範圍擴大到對當前金融體系的清醒審視:被動集中、演算法反身性和散戶碎片化狂熱。 被動基金和量化策略主導了流動性,波動性由倉位決定,而不是基本面。 散戶買入看漲期權和Gamma擠兌在“迷因股票”中產生了合成價格動能,而機構基金則蜂擁而至一小部分市場領先股票。 主持人將這種現象稱為“金融飢餓遊戲”——一個由結構性不平等和政策反身性塑造的體系,迫使小投資者陷入投機性生存主義。

2026年展望:資本支出繁榮與擔憂

人工智慧投資浪潮正在將“大型科技公司”推向後週期工業階段——現在由流動性驅動,但未來面臨對槓桿敏感的風險。 企業利潤依然強勁,但底層邏輯正在轉變:曾經的“輕資產現金機器”正在轉變為資本密集型基礎設施參與者。 最初依賴現金流的人工智慧和數據中心的擴張現在正在轉向創紀錄的債務融資——例如,Meta超額認購的250億美元債券發行。 這種轉變意味著利潤率壓力、折舊上升和再融資風險增加——為下一個信貸週期轉變奠定了基礎。

結構性評論:信任、分配和政策週期

從鮑威爾謹慎的語氣到最後的反思,一條清晰的主線貫穿始終:權力集中和信任侵蝕。 每一項政策救助都會加強最大的市場參與者,進一步集中財富並破壞市場的完整性。 聯準會和財政部的協調運作——從量化緊縮(QT)轉向短期國庫券購買——加劇了這種趨勢:流動性在金字塔頂端自由流動,而普通家庭則受到停滯的工資和不斷上升的債務的擠壓。 今天,核心的宏觀風險不是通貨膨脹,而是制度疲勞。 市場表面上仍然活躍,但對“公平和透明”的信任正在受到侵蝕——這是2020年代真正的系統性脆弱性。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