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Nov 14 2025 07:10
1 最小
區塊鏈是一場關於信任的革命,但它的信任是封閉的。它相信數學,卻不相信世界。早期的區塊鏈就像邏輯學家:它堅信推理,卻拒絕感知。比特幣信任哈希值,不信任人;以太坊信任代碼,不信任輸入。因此,當一個合約想問「ETH 的價格是多少?」時,它陷入了沉默。這不是技術缺陷,而是哲學的邊界。區塊鏈的確定性來自於與外部世界的切割。信任的源頭,是孤立。但沒有連接,就沒有意義。人類建構信任體系的歷史,就是不斷讓「系統」重新看見「現實」的過程。預言機(Oracle),便是這道裂縫裡伸出的第一隻手。它既是連接,也是污染;既是突破,也是危機的起點。
2015 年,以太坊把「代碼即法律」帶入世界。但法律需要證據,而區塊鏈上沒有「外部事實」。一個「基於天氣賠償」的合約,無法知道今天是否下雨;一個「追蹤股價」的合成資產,無法看到 Nasdaq。智能合約成了柏拉圖洞穴中的囚徒,只能凝視鏈上影子。區塊鏈的純淨,也成了它的桎梏。
如何讓區塊鏈看到外部世界,卻不被它污染?信任外部數據意味著引入主觀性、中心化,而區塊鏈的存在目的正是要消除這兩者。於是,「可信輸入」成了去中心化信任體系的第一個悖論。
區塊鏈讓信任邏輯化;預言機讓信任具象化。機器第一次學會「相信」,而人類開始用演算法定義真理。
DeFi 的爆發讓餵食價格成為系統生命線。清算、衍生性商品、穩定幣、合成資產,都依賴外部價格。但價格操縱一次,就可能掀起連鎖反應。真相,變成可套利的資源。
Tellor 讓真相成為賽局均衡, UMA 讓真相成為預設狀態, Kleros 讓真相成為社會契約。信任不再是名單,而是博弈的結果。真相第一次被「市場化」。
在高頻交易和清算的時代,延遲就是風險。當真相比謊言慢,系統將懲罰真相。
信任從「正確」轉向「及時」。預言機成為「時間的仲裁者」。延遲,成為新的信任維度。
OEV(Oracle Extractable Value) —— 真相與時間之間的套利差。價格更新的瞬間不僅是資訊事件,更是價值事件。真相的傳播順序開始決定財富的分配。問題不再是「真不真」,而是「誰因真相而得利」。
OEV 讓信任有了經濟重量。過去我們討論「誰在說真話」,現在要討論「誰因真話獲利」。信任從事實驗證擴展到價值治理。
AI 模型能判斷市場、分析新聞,但它的「真偽」不可驗證。當機器開始判斷真相,我們該如何判斷機器?
當我們要求機器證明自己的理智, Oracle 從「驗證世界」變成「驗證智慧」。信任擴展到判斷層。
AI Agents 已具備經濟行為能力。它們簽合約、談合作、執行交易。但演算法沒有道德,只有輸入。當智能體互相交易,誰保證它們看到的是同一個世界?
當智能體成為社會主體,人類從「信任承擔者」變成「信任設計者」。機器之間的信任,不是情感,而是協議。 Oracle 從資料接口,蛻變為文明結構。
十年演化,Oracle 的每次升級都源自於一次信任危機,也開拓了新的邊界。 區塊鏈讓信任可運算;Oracle 讓現實可運算;AI Oracle,讓智慧可運算。 Oracle 不再只是橋樑,而是智慧文明的信任層。
寫在最後:如果區塊鏈是文明的記憶層,Oracle 就是文明的感官層。我們正在教機器一件前所未有的事:如何誠實地感知。當智慧社會真正到來,Oracle 將不只是傳遞數據,而是傳遞真理的形式。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