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要點

  • 分析2021年至2025年間發生的穩定幣脫鉤事件。
  • 理解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影響。
  • 汲取經驗教訓,以增強未來穩定幣的穩定性。

前言

在過去五年裡,我們目睹了穩定幣在各種情況下多次脫鉤。從算法到高槓桿設計,以及傳統銀行倒閉的連鎖反應,穩定幣正經歷一個持續重建信任的過程。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將2021年至2025年期間發生的重大穩定幣脫鉤事件聯繫起來,分析其根本原因和影響,並探討從這些危機中汲取的教訓。

第一場雪崩:算法穩定幣的崩潰

如果要說有哪一次崩潰首次動搖了「算法穩定幣」的敘事,那應該就是2021年夏天的IRON Finance事件。當時,Polygon上的IRON/TITAN模型廣受歡迎。 IRON是一種部分抵押的穩定幣:一部分由USDC支持,另一部分透過算法依賴治理代幣TITAN的價值。結果,當一些大的TITAN賣單使價格變得不穩定時,主要投資者開始拋售,引發連鎖擠兌:IRON贖回→鑄造並拋售更多TITAN→TITAN崩盤→IRON穩定幣進一步失去了錨定能力。這是一個典型的「死亡螺旋」:一旦支持錨定的內部資產價格暴跌,該機制就很難有修復空間,導致脫鉤並歸零。在TITAN崩潰的當天,連著名的美國投資者馬克·庫班也沒有倖免。更重要的是,它讓市場第一次意識到算法穩定幣高度依賴市場信心和其內部機制,一旦信心崩潰,就很難阻止「死亡螺旋」。

集體幻滅:LUNA歸零

2022年5月,加密貨幣世界經歷了歷史上最大的穩定幣崩潰,Terra生態系統的算法穩定幣UST及其姊妹代幣LUNA雙雙崩盤。作為當時市值第三大的穩定幣,價值180億美元,UST一度被認為是算法穩定幣的一個成功案例。然而,在5月初,Curve/Anchor中大量拋售UST,逐漸跌破1美元大關,引發持續的擠兌。 UST迅速失去了與美元1:1的錨定,價格在幾天內從接近1美元跌至不到0.3美元。為了維持錨定,協議鑄造了大量的LUNA來兌換UST,導致LUNA的價格崩潰。僅僅幾天,LUNA從119美元跌至幾乎為零,總市值蒸發了近400億美元,UST跌至幾美分,整個Terra生態系統在一周內消失殆盡。可以說,LUNA的消亡使整個行業第一次意識到算法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而只能分配風險;該機制在極端市場條件下容易進入不可逆轉的螺旋結構;投資者信心是唯一的王牌,而這張王牌最容易失敗。這次,全球監管機構也首次將「穩定幣風險」納入合規範圍。美國、韓國和歐盟等國對算法穩定幣實施了嚴格的限制。

不僅僅是算法不穩定:USDC與傳統金融之間的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