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交易結算的未來展望

在 2025 年香港金融科技週上,渣打集團執行長 Bill Winters 做出大膽預測:幾乎所有全球交易最終都將在區塊鏈上結算,所有貨幣都將實現數位化。 Winters 指出,香港領導層也認同這一觀點,而港元穩定幣將促進更多的數位貿易。根據 Ledger Insights 的說法,這不僅僅是銀行科技的演進,而是全球金融體系發生顛覆性變革的歷史性時刻。

渣打集團在數位資產方面的投資

多年來,渣打集團一直在增加對數位資產和區塊鏈技術的投資。這包括廣泛的活動,從加密資產託管和代幣化產品到跨境結算和穩定幣專案。根據《金融時報》的報導,渣打集團於 2025 年年中推出了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機構現貨交易服務,成為首批提供直接加密交易服務的主要國際銀行之一。

合作與策略夥伴關係

渣打集團與加密貨幣經紀商 FalconX 建立了策略合作關係,利用其銀行結算系統為機構客戶提供跨境加密貨幣流動性支援。該銀行還在歐洲設立了一個新的數位資產託管實體,以應對歐盟即將實施的 MiCA 監管框架。

為何選擇區塊鏈作為全球結算層?

區塊鏈具有「可追蹤、可驗證和可程式化」等獨特特性,使其成為取代現有跨境支付和結算網路的有力候選者。 Winters 預測,資產代幣化的浪潮將推動市場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渣打集團的數位資產研究主管也預測,到 2028 年,代幣化貨幣市場基金和公開交易的股票市值可能達到 7500 億美元。

機構支持和新興趨勢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的一項聯合研究,在接受調查的 80 多家中央銀行中,超過 90% 的銀行目前正在研究或測試數位貨幣。 這一趨勢表明,「鏈上」貨幣和交易不再是未來的願景,而是中央銀行和銀行系統推動的技術演進。

區塊鏈在跨境結算中的效率

學術界也指出,區塊鏈在跨境結算中的潛在效率遠遠超過 SWIFT 等現有系統。 Theseus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區塊鏈可以將結算時間從「數天」縮短至「幾分鐘甚至幾秒鐘」,從而顯著降低交易成本,並實現即時、防篡改的記錄保存和合規自動化。

不斷變化的銀行角色和競爭

未來銀行業的競爭將不僅僅局限於資產負債表,還將包括技術標準和結算框架。 區塊鏈成為交易層意味著銀行的角色可能會被重塑。 上個月,Robinhood 執行長 Vlad Tenev 將資產代幣化比作「貨運列車」,預計未來五年內將在主要市場廣泛採用。 4 月,BlackRock 執行長 Larry Fink 表示,他相信所有資產類別(從股票和債券到房地產)最終都可以被代幣化,稱之為投資領域的「革命」。

共存還是取代?

實現全球交易上鏈將是一個漫長的實驗過程,尤其是在清算互通性和合規標準尚未統一的情況下。 這意味著大型銀行在擁抱創新的同時,需要在監管框架和風險管理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渣打集團的做法是「在規則範圍內的實驗」。

傳統銀行面臨的挑戰

在代幣化過程中,傳統銀行仍然面臨著根本性的挑戰。 彭博社認為,隨著代幣化資產帶來交易自動化和智慧結算,銀行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將會被削弱。 這將迫使銀行尋找新的盈利模式——例如轉型為數位資產平台、託管和合規服務提供者,或為機構客戶建立端到端的代幣化基礎設施。

為未來而合作

渣打集團的目標不是取代原生加密貨幣公司,而是「與他們一起建立下一代金融市場」。 這種合作精神反映了傳統金融機構和去中心化生態系統之間正在逐漸形成的「共生結構」——銀行為加密貨幣公司提供監管和流動性管道,而加密貨幣公司為銀行帶來創新和新的客戶群。

亞洲的領導地位

根據 Ledger Insights 的分析,亞洲市場,特別是香港、中國大陸和新加坡,將處於這場全球金融「上鏈」浪潮的最前沿。 香港已啟動跨境穩定幣試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在推進名為「Project Guardian」的機構級代幣化資產框架。 區域金融中心的監管友好和開放環境為銀行和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風險警告: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並僅供參考。本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或財務指導,也不代表 Markets.com 平台的立場。在進行股票、指數、外匯及商品的交易或價格預測時,請務必留意:差價合約(CFD)交易具有高度風險,可能導致資本虧損。過去的表現並不代表任何未來結果。此資訊此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也不應構成投資建議。所有英國散戶投資人皆被限制進行加密貨幣差價合約(CFD)與點差交易。